媒体报道

【蚌埠日报】做企业家与科学家之间的桥梁纽带 让科技创新之花结出产业发展硕果


1668061070514284.jpg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9年10月,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以来,该中心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平台资源优势,依托中科院人才、技术、成果等高端科技创新优势,与全市各县区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为蚌埠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创新增效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技引领  政策加持

发挥纽带作用为创新发展蓄势赋能

“通过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支持,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而且,通过蚌埠中心对院企合作项目立项支持,有政策资金做保障,解除了公司在疫情影响下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更坚定我们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近日,安徽皖东树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兆能指着产品展示柜前各类树脂材料向记者介绍道,“这些颗粒、粉末加到各种溶液里,立刻就能把特定的物质分离出来,从而满足各行业生产需要,也正是靠着如此“神奇”的技术,企业生产力提升30%、自动化程度由50%提升至95%以上,成为安徽省树脂行业龙头企业,产量已经排进全国前五。

科技创新让企业尝到了发展的“甜头”,也增添了做大做强的“劲头”。蚌埠中心在安徽皖东树脂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服务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中科院最新重大科研成果在蚌转化落地,计划新建年产2万吨生物基戊二醇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收入10亿元以上,年税收1.85亿元。

2020年以来,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持续深挖企业创新潜力,主动对接服务,仅在淮上区,就已促成朝阳玻璃、皖东树脂、力威精工等8家企业与中科院研究院所专家团队合作,累计支持企业经费已达3911万元。

企业“出题” 专家“答卷”

加强院企合作促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走进蚌埠朝阳玻璃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工人正加班加点忙生产。“通过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得到中科院这样重量级的技术团队支持,项目收获了多项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了公司在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蚌埠朝阳玻璃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柱告诉记者,为改变夹层玻璃生产企业设备效率低下、智能化整线设备技术紧缺等瓶颈,该公司在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所开展合作,就“夹层玻璃成套智能生产系统研制”项目进行研发,成功实现了夹层玻璃智能化生产目标,全面提升了企业在玻璃加工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加速推进了国内玻璃深加工产业技术升级。通过技改升级,尽管受到疫情等影响,该司一季度销售收入2190万元,同比增长28%。

通过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主动对接服务,蚌埠天成包装科技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院士团队合作“高性能生物降解吹膜专用树脂及制品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通过工艺优化改进,已制备出高强度、高延展性的生物降解薄膜产品,主要技术参数达到行业领先。现正就“高强耐热聚乳酸片材的制备技术与轻量化”深化合作,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扩能增效。该公司一季度销售收入6200万元、同比增长20%。

这些成功的案例是我市搭建院企合作桥梁、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服务蚌埠企业创新升级的缩影。越来越多的企业,受益于中心平台资源、院企合作项目政策的支持,步入发展快车道。

聚焦需求 精准服务

突破技术瓶颈助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近年来,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在为企减负解难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首台全自主研发压铸机器人于5月28日在蚌埠试制成功。这是蚌埠隆华压铸机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合作后的最新成果。面对市场对高精密、高自动化压铸生产设备的需求,蚌埠隆华压铸机有限公司主动求变,勇立创新潮头,通过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牵线搭桥,与中科院合肥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压铸机液压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压铸成型率由70%提升到接近100%,产值也由2019年仅800多万元提升到2021年2150万元、较2020年增长86%,两年时间迈上规上企业新台阶,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产品远销亚欧非美多地。

技术支持“有力度”,企业发展“加速度”。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以来,持续深入企业精准调研科技需求,助力企业创新增效、发展壮大。目前已实地走访各县、区企业近200家,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对接中科院研究所50多家,促成院企合作立项项目25个,这些项目2021年度销售收入达50.88亿元,比2020年度增长22.9%;引进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国家I类创新靶向新药研发、苏州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发智能护理系统等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我市。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以院企合作项目为抓手,为我市企业招才引智,共柔性引进包括院士、研究员等高端人才124人,多层面推动中科院科研成果在美丽珠城开花结果。